太魯閣國家公園砂卡礑步道從入口到三間屋全長約4.1公里,步道沿着砂卡礑溪山壁開鑿,一路上植被茂密、鳥叫蟲鳴不絕於耳。砂卡礑溪16公里的流路中,形成峻秀的峽谷,清澈的溪水、美麗的岩石褶皺及蓊鬱的森林,是太魯閣國家公園最受遊客喜愛的步道。

砂卡礑步道是日治末期所建,主要是為了發展立霧溪的水力發電。砂卡礑步道原名神秘谷,在砂卡礑溪上游有太魯閣族的「大同部落」,部落舊名為「砂卡礑」(Skadang)。

1940年臺灣總督府在太魯閣興建立霧發電廠,在溪畔建水壩,並開鑿輸水隧道,引立霧溪水至發電廠發電,輸水隧道在砂卡礑溪谷上方,以大型水管銜接溪谷兩端,將水輸送至發電廠。

砂卡礑步道的入口位於砂卡礑橋上,橋上的欄杆上有許多石獅子,每一隻造型都不同,真是可愛極了。從入口循著迴旋梯直下即可到達步道起點。步道起點設有解說牌,對砂卡礑步道有全面性的介紹。

砂卡噹溪因爲沙石少、巨石多,水質終年清澈。兩岸的山壁呈現皺褶,形成一幅幅優美的抽象壁畫。這是因爲歐亞與菲律賓板塊擠壓的造山運動加上河川切割岩層而形成的地質結構。

砂卡礑步道平緩易行,除了可沿途作自然觀察之外,步道全線亦設置觀景平台,供小憩賞景。觀景臺上也設立解說牌,標示這條步道上的動植物生態,是非常棒的自然生態教室。

砂卡礑步道海拔約60公尺,屬於陰濕的河谷地形,就算是炎熱的夏季,行經其間同樣倍感清爽。水色清澈波光粼粼,這樣的景色令人心曠神怡。

這個路段是我最喜歡的一段,低矮的步道就像一條明隧道,利用長焦鏡頭可以拍出空間的壓縮感,很適合人像寫真。

距步道入口約1.5公里處的五間屋,舊名為「斯維奇」(Swiji),太魯閣語「斯維奇」(Swiji)是指大型葉片的榕樹。在地原住民在這裏設攤販售烤香腸、礦泉水以及太魯閣族紀念品,是這條步道裡的補給站。

坡度較緩的地方,生長高大且層次豐富的林木;坡度較陡的地方,只見低矮的岩生植物,以台灣蘆竹和沿階草居多。走在步道上就像是走進太魯閣生態博物館,不僅景色優美還有豐富的人文歷史,真的很推薦大家來一趟。

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水,提供動物良好的棲息環境,動植物生態豐富,使砂卡礑步道處處展現生機。

橫跨砂卡礑溪谷的綠色大水管,是立霧發電廠引立霧溪水發電的輸水管,水管下方的溪床開關,形成2-3個大水潭,水色是翠綠或碧藍。

平靜的潭面下,除了堆積的卵石之外,也常有許多鰕虎平貼在石頭上或啃食石頭上的青苔,適合觀察水生魚類。

攔砂壩為放流式水壩,將砂卡礑溪水用全長879公尺的水道引至立霧發電廠,供發電機組冷卻及人員飲用。

砂卡礑步道走道盡頭是「三間屋」,這裡曾是太魯閣族人的聚落,因過去有三間屋舍而稱「三間屋」,但太魯閣族人卻稱這裡為「柏拉耀」(brayaw),是「姑婆芋」的意思,仔細觀察這裡,陽光並不充足,陰濕的環境正是適合姑婆芋的生長,過去應是長滿姑婆芋而得名。

砂卡礑步道路線圖(太管處